第135章
在场的人心里各自都有想法,有的想分一杯羹,但这主意是方应礼出的,不好明着告诉对方自己也想要参合。
有的则是不想当责,要是这个方法没有用,那前期投入的成本得不到回报,上面的人问责下来,他们不就平白无故地跟着一起背锅了吗。
但现在是……
谁都想不出更好的方法。
“小陆既然想参加,那这事交给你们年轻人就更好办了。”张建树道。
廖惠州余光看向了他:“确实是啊。”
实验组这边不缺研究费,但像这种具备不确定性的实验项目,在开启前是需要向上级申报的。他们内部确定下来后,就由方应礼写项目报告,再交由谢毕卿交上去。
方应礼出差时间还有十五天,他有大半的时间来写这次的项目报告。
当天回到宿舍,他就开始动笔。
另一边,张建树和廖惠州在一间茶室内品着茶。
“方应礼这个方向用得实在是太好了。”张建树都以为他们这次要真的落后别人一大截了,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能想出这样的主意。
廖惠州沉稳地说:“要是这个方向真的可以实现增产,那么以后这个方向肯定会全面的推广出去。方应礼也算是解决了咱们目前的难题之一了。”
他的旁边,吕宝国看向手头里另外抄在本子上面的各种配比方法,方应礼给出来的这些配比上,大部分的数据都是明确到小数点两位数,只有三个元素的具体数据是标注不明确。
他尝试着分析了半天,没能从这里面分析出来其中的必要性跟关联性……还有,方应礼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么详细的数据的?
难道之前他就已经在私底下尝试过了吗?
两位专员还在低声说着话,两人的想法一致,都想参合一脚,但在场时并没有其他的表态。
不过张建树不担心,郑慈就是其中的执行人之一,现在郑慈还是他的助理,他想知道进展,一个电话随时就能知道。
廖惠州就不行了,当时他想开口却被陆锐安给抢先了,导致没法将吕宝国塞进去。
而且吕宝国的资质比不上陆锐安,即使当时他开口了,谢毕卿也不会放着专员不要,去要一个寡言不爱说话的助理。
想到这里,廖惠州看向旁侧安静坐着翻看资料的吕宝国,眼神中划过一丝不悦。
吕宝国敏锐地察觉到什么,擡眼看了过来:“?”
廖惠州叹气:“……”
罢了,这个助理他用得顺手,换掉有些舍不得。
吕宝国不知道他差点就要失业了,他还在惊叹于方应礼的大脑是怎么长的,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多的配比。
第二日,方应礼写好的项目报告上交给谢毕卿,交到了粮食局总局的办公桌前。
“调用稻种?”总局看到这份项目报告,眼神一怔。
秘书长道:“谢专员同意了。”
“现在不到季节,育种来得及吗?”总局轻皱起眉头,哪怕他信任谢毕卿,可这关系到粮食问题,他一贯比较谨慎。
秘书长道:“局长你看后面,这里写的是调用八亩的稻种,数量不多,就算是这批育种失败了,也不会有什么影响。”
他话还没说完,就收到了一道锐利的视线。
总局道:“几十斤稻种也是稻种,关乎粮食的问题,就不能掉以轻心,用随便的态度去对待!”
况且,这次提出这个项目的人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指导员,那个之前不被他看好的方应礼。
哪里想到短短不到三年时间,这个年轻人就给了他这么多的惊喜。
不仅提出来了新的种植方法,还增产了白萝卜的产量,且前不久他记得这人还提出来要大力推广栽培技术……
现在还要从育种上面下手,想要从农药这方便来增加粮食产量。
“谢专员在局里都这么多年了,是个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员,他研究水稻有五六年,在这方面他是专业的。”秘书长顶着压力,继续说,“既然谢专员都同意了这个方案,证明这个方案可执行度一定很高。”
总局沉思片刻,突然问道:“实验组的经费还够?”
秘书长笑道:“够的,年后刚批了新的经费。”
关于经费的问题,若是放在前几年,他们倒是会担心这个问题,不过这几年因为有谢家的支持,他们在水稻研究上的经费就一直没有短缺过。
三年前,谢家在岐江县开了一家农业机械有限公司,不单如此,这家公司每年都会捐献十辆拖拉机,前年拿到手的丰收-35型,也是他们捐献的。
而实验组的经费,除了几大部门批了经费以外,谢家每年都会资助一万元,给他们带来了燃眉之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