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法之事,并非一蹴而就。
历史上有多少次变法,就是因为急功近利,导致导致功败垂成的。
朱存梧并不担心变法失败,也有信心镇压反对派的反噬,但是他并不想自己的变法被有心人利用,反而成为了祸害百姓的苛政。
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条例,如青苗法、募役法、农田水利法等,虽然其原本的目的在于减轻百姓负担,但是经过地方官员的一波操作,直接变成了殃害百姓的政策。
所以,朱存梧这些年来的变法,基本上以官场为主,并未直接涉及百姓。
只有将官场梳理好了,有了足够的执行力,并且确保变法内容不会被地方官员曲解误导,才能开始涉及百姓利益的变法。
……
土地改革,是泰武变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
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最重要,朱存梧才没有轻举妄动,而是从其他方面下手,缓缓为土地改革做准备。
土地一事,从来涉及的不是一家一户,或者某一个利益群体,而是涵盖了宗室勋贵、文武百官、士绅豪强、以及拥有土地的自由农等多个阶级群体。
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就是如此。
不过如今实际已经成熟了,昔日主宰大明文官集团已经烟消云散,而宗室勋贵和武将也被分封之策给吊住了胃口,唯一的阻力就是乡绅豪强,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。
如此大势已成,正是开始土地改革的最好时机。
朱存梧的土地改革,一为抑制土地兼并,二为增加朝廷税收,三为减轻百姓负担。
主要分为三策,重新丈量土地、官绅一体纳粮、降低佃户田租。
而这其中的核心,就在于官绅一体纳粮,也就是交税,而深层次的目的,就是彻底斩断文官集团的根基。
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
自宋朝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以来,这帮子文人被惯坏了,如今该拨乱反正了,所谓士大夫,只能是皇帝手中的棋子,而不是政治上的盟友。
至于当差徭役,这个并不涉及,因为早在泰武皇帝登基之初,就已经取消了徭役制度。
无论是兴建新都洛阳,还是治理黄河淮河,朝廷都没有征发一个百姓做徭役。
大到朝廷大型工程,小到州县修建道路,所有的活,都交给工兵团干就好了,而且经过操训的工兵团,干活比普通百姓强多了,那叫一个专业。
而如今的大明朝,大致有三千个工兵团,总人数近四百万,这些人不是街头地痞流氓,就是山间绿林强盗,亦或者是犯罪的囚徒,朝廷根本不需要负担他们的饷银,就算吃食都得他们自己劳作。
皇帝美其名曰“劳动改造”。
在封建社会,平民百姓头上有两座大山,一为徭役,一为赋税;朱存梧搬掉了一座大山,自然不想放过另一座大山。
不过百姓的负担可以减轻,但是朝廷却不能有损失,自然就要从士绅地主身上找补回来。
等乡绅们被搞定,就该轮到肥头大耳的佛门了,正好当年林灵素的办法很不错,照着答案抄就是了。
至于道门,人家背后有后台,得缓缓而动。
最后的西南改土归流,这个朝廷其实一直都在做,不过这一次,朱存梧打算将所有的土司全部覆灭,彻底换成服从朝廷调遣的县令来治理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