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白徐达等人对自己儿子的期许,也明白这几位长辈是想要自己因材施教,培养徐允恭、李景隆几人。
朱标微微颔首后,打断几人道:“允恭、景隆他们各有长处,不过都是承继父辈之志,忠心为国。”
“诸位长辈放心,此事朕定会护住他们几人。”
“多谢陛下。”
“多谢陛下~”
就在朱标准备起身告辞,让老朱同他们这些老兄弟闲聊之时。
却见老朱看了眼始终沉默不语的汤和,出声问道:“汤鼎也是此次科举副考,这小子没从府上偷拿银子?”
“确实没有。”
明白老朱是想问他有何要求,打算让朱标将来如何重用汤鼎。
可汤和却不想掺和此事,随意回了一句便也没有继续多言。
而看到汤和不语,老朱却是有些不太高兴继续追问道:“那汤鼎近来忙些什么?”
“我也是不知啊,上位。”
汤和苦笑一声,索性直接说道:“近日来那小子都不在家,每日都住在军中。”
“前些日子我想让他回凤阳祭祖,这混小子竟同我说军务繁忙,不得抽身。”
“哈哈哈哈。”
“老哥几个,谁能想到汤鼎这混小子竟拿军武繁忙搪塞他老子!”
听到汤和的自嘲,徐达、冯胜几人更是直接笑出了声。
毕竟若说军务繁忙,他们这些老头子个个都是军中主帅,那才最应该军务繁忙。
而汤鼎这些个小子竟用如此借口搪塞汤和,显然让众人感觉很是好笑。
只不过。
老朱却也能听出汤和话中之意。
倒还真不是老朱多想,毕竟此时徐达、李文忠等人都在说自家小子有何长处,以及将来想让他们担当何职。
此时汤和提及汤鼎忙于军务,饶是他这个当爹的命他返回祖地祭祀都是不能。
显然。
汤和终究还是不希望汤鼎过多掺和朝政。
“汤鼎很不错,军中自有他一席之地。”
老朱看向眼汤和,语调随意却又意有所指般缓缓说道:“如今这些娃娃,数汤鼎最熟军阵。”
“况且咱们几个也都老了,军中琐事也的确需要这些娃娃们去费心。”
“孩子们忙些,也算好事。”
“上位说的是。”
待老朱声音落下,汤和及徐达等人齐齐冲老朱拱手称是。
也是见没自己什么事,朱标刚要离开,却听老朱再次看向徐达几人出声问道:“陈家凹百姓一事,你们以为标儿应该如何处置?”
“没说的,自然是.....”
就在邓愈准备出声之时,徐达却抢先一步打断道:“陛下圣明,自有良策,咱们哥几个都是粗莽汉子,哪里知道该如何应对。”
“不过若是陛下需要,臣等自然谨遵圣谕。”
“别扯那些没用的。”老朱白了徐达一眼,再次出声问道,“你们都说说,陈家凹的百姓该如何处置?”
听到老朱再次出声,邓愈看了徐达一眼正色喊道。
“没说的,自然要惩戒几分!”
“上位,陛下。”
“那陈家凹百姓分明就是想占朝廷的便宜,想要朝廷将布衣巷从他们手中买走,他们好得些银子。”
“可这些个乱民也不睁眼看看眼下是什么时候!”
“不少学子现已抵京,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学子抵达京城,可偏是此时陈家凹的百姓说布衣巷乃是他们土地,即便破落房舍都不能让这些贫寒学子寄居。”
“甚至陛下颁布恩旨,朝廷出银出工翻新布衣巷,他们还想趁机从朝廷身上占到便宜。”
“末将以为,此等乱民甚是可恶,必当严惩!”
和邓愈看法一致,李文忠等人也觉得陈家凹百姓必需严惩。
当下大明是什么情形!
武人忘命,文臣效死,朱标这个皇帝励精图治,大明正朝万古不见之鼎盛进军。
然而就是此时,陈家凹的百姓却跳出来扯大明开往鼎盛的后腿。
这在几人看来自然无法容忍。
要知道,包括徐达在内的冯胜、李文忠等人,他们刚一回京便警告麾下将士恪守国法,断然不能此事闹出什么幺蛾子给朱标添麻烦。
他们更是严厉告诉自家下人,如今朝堂正图鼎盛,若有不法立斩不饶。
也正因如此。
邓愈见邓镇偷拿银子,以为他要为非作歹,生怕他在此时惹出祸端。
因此方才教训邓镇时甚至都下了死手。
毕竟当下朱标将所有心力都放在缔造千古盛世上,但凡有人此时把没擦干净的屁股漏出来。
毫无疑问。
不仅国法不容,天家震怒,就连徐达等军中勋贵武将,李善长、詹同等朝廷中正文臣都是不容。
可就在如此紧要关头,陈家凹的百姓竟此时跳出来,仅为了能从朝廷手中占些便宜,便拖延朱标恩待寒门学子。
如此行径,自然是被众人所不容。
“陛下!”
徐达眸光锐利,冲朱标拱了拱手。
“末将知您待民仁德,可此次却不同以往。”
“当下大明朝臣一心,共赴盛世。”
“此间断不能让些许乱民拖了后腿。”
“微臣以为,陈家凹百姓即便不能严惩,也该小惩大诫,警示其他百姓。”
“徐帅所言极是!”李文忠也跟着说道:“如今朝堂文武同心,陛下更是废寝忘食。”
“纵然百姓身份微末,难效重力,可也当知当今朝廷正图鼎盛。”
“末将以为也当小惩大诫,告诉天下百姓如今朝廷另有大图谋,鸡零狗碎不当为难朝廷!”
伴随徐达率先表态,李文忠、邓愈、冯胜等人纷纷出言赞同。
甚至就连老朱,此刻也是微微颔首,似乎也觉得应当小惩大诫,惩治陈家凹百姓。
只不过!
就在众人齐声进言之时,朱标轻叹口气,转而调转话锋看向徐达几人道。
“几位长辈以为,我大明该是如何情景方才能称之为盛世?”
“自是百姓安居乐业,临边诸国敬之、畏之!”
“表哥说的极是!”
“正是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“所以我大明的盛世,看的不是国库有多少银钱,看的也不是边军开扩了多少土地。”
“我大明鼎盛,看的是百姓是否安居乐业,百姓是否怡然自足!”
“归根结底,我大明是否为盛世之朝,朕说的不算,朝中官员也说的不算,临边诸国说的更是不算。”
“大明是否是盛世,还是要百姓说的算!”
幸福指数这个概念,朱标知道老朱、徐达几人很难理解。
可一个时代是否是盛世,所依据的绝不是那些个冷冰冰的数据,更不是什么朝廷明示出取得了多少功绩。
一个时代是否乃是盛世。
说到底看的还是百姓是否满意,日子过的是否舒畅。
纵观古今,被史书标榜的盛世之朝不计其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