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章:夏花
十五年后。
江州的市区,繁华而美丽。
沿江大街绿树成荫,郁郁葱葱之下,掩映着明亮高大的写字楼和精致秀美的小洋楼,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,在夕阳的余晖下,各自散发着温润的光彩。
江州报业集团位于沿江大街深处,这里僻静典雅,鸟语花香,在繁华的大都市中,彰显别样的清隽魅力。
下午五点,楼内正在召开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。
主席台上,副主编正在颁发杰出团队奖,随着一波的人上场下场,四周掌声不绝,会场的气氛也一度抵达沸点。
杰出团队奖颁完后,社长上台了,他要颁发的是备受瞩目的十佳记者奖。
既然是重要奖项,按流程肯定要先卖个官司,社长展开颁奖词,清了清嗓子朗读道,“他是一名记者,更是一名战士。他以记者的尖锐视角,战士般的胆识和魄力,去记录,去调查,去探索。他从200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,尤其擅长社会和时政新闻,他对民生,医疗,教育,均有充分的认知和深入的研究。从业以来,他总共撰写新闻作品超过五百万字,担任过多家媒体的特约记者。他也是我们集团里最年轻的资深调查记者,他的心中装着新闻理想,他的血液里流淌着使命与信仰……”
内容朗读到这,在场者基本都猜到奖项归谁了,虽然毫无悬念,但观众席还是响起一片窃窃私语,众人各自张望,试图寻找着那个一向行踪不定的身影。
“苏老师呢?”
“朝晖呢?”
“没来吧?好几天没看见他了。”
“你们谁打电话问问。”
“打了,关机。”
“他不想让你找到,连主编也找不着他。”
与此同时,巫江也时值黄昏。
古城墙下人如流水,护城河边杨柳幽幽,路灯穿过叶片,洒下朦胧,像一部浪漫的老式电影。
晚高峰已至,市中心开始了拥堵。
马路上的鸣笛声此起彼伏,车辆缓慢蠕动,一个年轻男子推开车门,顾不上拿司机给他找的钱,快步穿过车流。
他肩上斜背一只黑色公文包,神色淡淡,斯文清瘦,脚步却匆匆,走路的时候一会看看手表,一会看看身后。
那只公文包看上去有些分量,他在穿越车流的时候,常常下意识用手去护那只包。
穿过马路,前方是一座宽大的中心广场,他走上广场,直奔不远处的天桥,脚步更快。
他知道,这一路已经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,他必须要在今晚离开当地,把稿件写完发出去。
这是他第三次来巫江了,此前他获悉了一些内幕消息,锁定了当地一家米粉厂做调查暗访。为了深入了解黑工厂,他前前后后花了半年,打入行业内部,摸清组织架构,了解分销方式,以及与地方势力的勾结体系等等。
在调查的过程中,他搜集了大量证据,包括照片,录音,交易记录等等,此时稿件即将完成,他更是一刻不敢分神,因为他的行踪一旦被厂内相关人员掌握,后果难料。
从旅馆一路来到市区,他感觉到有人在跟着自己,他不知道那些人怎么找到自己住所的,但他知道能干那行的,手下都豢养着广泛的社会情报关系网。为此他特意走大路,走人多的路,有时走,有时坐车,有时抄近路,有时绕远路。总之不按常理的前进,才能让跟踪者摸不清他行动的计划和路径。
此时,似乎危险的脚步不再紧逼,但无数次死里逃生的经验告诉他,越到最后关头,越是要提起百倍的谨慎。
调查期间,他白天走访取证,夜晚整理资料,撰写稿件,时常一夜未眠,一天不吃。此时稍一放松,顿时头晕眼花,饥肠辘辘。眼看离火车站还有不远的路程,他还要继续与跟踪者打一段时间的游击战,因此他迫切要找个安全的落脚地,先检查一下随身物品,再吃口热饭补充体力,最后确保万无一失,才能放心离开。
天桥对面有一排小饭馆,正到饭点,人气很旺。
他走下天桥,刻意进了一家人多的店,选了个不靠窗的拐角位置。
店里在放周杰伦的那张八度空间,老板递上菜单,他顾不上看,争分夺秒开始检查包里的东西。以前不是没有过,要么是拍下证据的相机莫名进水,要么是储存卡不翼而飞,要么是车子爆胎,总之那些人有无数办法,让他的努力付之东流。
相机,笔记本,录音笔,钱包,头疼药,储存卡,他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,关键的相机和储存卡完好无损,他松了口气,继而拿出一百块递给老板,“一份菜,一碗米饭,您现成有什么上什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