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大明朝来说,自从开国之初起,黄河的折腾就没有停止过,朝廷几乎年年都能收到黄河折腾奏报。
而究其黄河肆虐的根源,却是从南宋时就已经埋下了。
南宋建炎二年,为了抵御女真南下,杜充在滑州地区掘开黄河,开启了黄河第四次大改道的序幕,此后百年间,黄河陆续夺占徐州以下的泗水河道,经由淮河入海,开始了长达八百年的夺淮入海历程。
而黄河夺淮入海,不仅在地理上改变了两淮的地貌,而且对两淮地区的农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。
此后数百年间,黄河多次决口泛滥,使得两淮地区数十万顷的肥沃良田,尽数化作贫瘠的盐碱之地,曾经以钱粮富庶而甲称天下的淮扬之地,而今粮食产量不如以往十分之一,仅能靠着盐业维持当年的名头。
一直到嘉靖至万历年间,太子太保潘季训以“束水攻沙”之法,在二十七年间四次总理河道,才算是将黄河彻底固定在泗水、淮水流域,减少了黄河的泛滥肆虐。
后来到了崇祯十五年,李自成决开黄河水淹开封,虽然没有导致黄河再次改道,但也造成了河南大面积的黄泛区,此后黄河数次在河南决口。
泰武二年,朱存梧为了营建新都洛阳和东京凤阳,命令工部治理黄河、淮河,以农家六长老之中的禹徒为总管,解决河南两淮地区的水患。
八年间,工部先后调动了上千工兵团百余万人,在黄河中下游加固河堤、疏通河道清理淤沙;又在高邮湖下游拓宽运河、挖掘新河道,多管齐下,引导汇聚在高邮湖的淮水入江。
如今,这个在泰武朝仅次于营建新都洛阳的大工程,终于顺利完工了,也不怪吕大器如此激动,因为这都是功绩啊。
龙椅上的朱存梧自然明白吕大器的想法,无外乎是,想与吏部尚书王行俭争夺文渊阁大学士的位子罢了。
“此番治理黄淮,工部功不可没!农家禹徒八年间奔走于黄河与两淮之地坐镇指挥,当居首功,吕卿在后统筹各方也辛苦了,理当重赏。”
不过就算知道吕大器的心思,朱存梧也没有在意,对他来说,能干活的就是好官,不仅勉励了两句,还赐下重赏。
“拟旨,加封禹徒为工部右侍郎,赐淮安侯之爵,赐吕大器遂宁侯;工部其余有功之臣,皆呈报上来,朕不吝官爵之赏。”
堪破胎中之谜,觉醒前世记忆的朱存梧,可是清楚知道黄河的破坏性。
根据后世统计,数千年来,黄河决口泛滥多达将近一千六百次,较大的改道也有二十六次之多,而且黄河改道的范围,北经海河入大沽口,南经淮河入长江,几乎浪遍了整个华北、华东地区。
由此可见黄河的任性。
不过黄河任性归任性,但是其重要性却毋庸置疑。
朱存梧想要建立气运皇朝,昆仑泰山大江大河,这几个地方缺一不可。
昆仑乃大地龙脉源头,泰山乃是封禅之地,黄河长江是生命之源、文明之母,汇聚了浓厚的气运。
一旦气运皇朝建成,皇帝封禅,这几个地方的气运就会与皇朝的气运相连,增加国运的同时,还会庇佑四方风调雨顺,驱避妖邪。
而且气运与国运相连之后,除非气运流失,否则黄河再想决口泛滥,可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……
下朝之后,朱存梧又在武英殿召见了内阁几位阁老、兵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以及五军都督府的几位都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