待到皇帝离开之后,徐乐池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他迫不及待的通宵投入研究工作之中。
首先他要解决的难题,就是用于制作蒸汽机的钢材。
之前模型机用的是“炒钢法”铸造,其实,还有另一种冶炼技艺,“灌钢法”。
灌钢法,发明于东汉末年,即,将生铁(含碳量>2.1%)与熟铁(含碳量<0.02%)混合,并加热到生铁熔点之上,相互熔融混合成为“钢”。
这样冶炼出来的钢,硬度和韧性平衡,在现代学术名为高碳钢。
“灌钢法”的横空出世,让中原冷兵器遥遥领先全世界一千多年,17世纪以前,世界各国仍然使用的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。
这就是为什么,中原王朝一直压着草原政权虐杀的根本原因。
不管是硬度还是韧性,或者锋利程度,用“灌钢法”制造出来的武器,在对拼中占据极大的优势。
“灌钢法”从东汉末年,发展到明朝,技术已经相当进步。
在宋朝,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工艺。
例如生铁陷入法、生铁覆盖法,在《天工开物》中有详细的记载。
到了明朝中期,更是发明出“生铁浇淋法”,即“待其极熟,生铁欲流,则以生铁于‘熟铁’上,擦而入之。”
由于是江苏工匠所创,因此又被称之为“苏钢”。
“生铁浇淋法”,即便到了现代,1956年炼钢厂依旧采用类似操作。
就明朝炼制出来的钢强度,西方要到18世纪中期才追得上,而蒸汽机出现在17世纪末。
知道早期蒸汽机,为什么无法大范围铺设应用吗?
因为他们只能用落后的“炒钢法”锻造出来的熟铁,以此制作成蒸汽机。
熟铁有个严重问题,因为熔点高(1538°C),而生铁的熔点(1130-1200°C)又太低,极大的增加了锻造难度,成本实在太高了。
最初的蒸汽机,只能在工厂中使用,而且体型巨大。
为了寻求突破,法拉第只能日以继夜的研究乌兹钢。
虽然最终没能造出乌兹钢,不过摸索出了高碳钢的冶炼方法,再次完善了坩埚炼钢法。
而华夏,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知道利用“灌钢法”冶炼更先进的高碳钢了。
所以,你还觉得明朝时期的冶炼工艺,很落后吗?
所以,你还认为,在明朝制造蒸汽机,最大的困难是钢铁强度吗?
真正受钢铁强度制约发展的,应该是机械镗床和火器的发展。
.......
在制作蒸汽机模型机的时候,工部里熟练“灌钢法”的老工匠请假还乡了。
徐乐池当初向皇帝表述的工艺难题是,熟铁锻造有点麻烦,并非钢材强度不够,或者耐热不行。
那么问题来了,用“灌钢法”锻造出来的高碳钢,能用来制造蒸汽机吗?
答案是肯定的,当然可以。
但是,从现代回来的朱祁钰却知道,高碳钢虽然在常温下很硬,但是一旦温度到达200℃就不行了。
所以第二代蒸汽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,不得不熄火降温。
改善钢材最好的办法,就是将多种金属材料混合制作成合金。
朱祁钰将这个想法告知徐乐池,是希望对方能广开思路。
科学的进步,需要日复一日的实验探索。
如果徐乐池真的研究出来合金的冶炼方法,那么火器的威力也能极大增强。
徐乐池本来就是一个犟种,他如果要做,就必须做到极致。
哪怕他刚进工部时是个菜鸟,依旧能在一年时间内,成长为技术工匠。
事实证明,放弃学医,干什么都会成功。
弃医改行这条赛道强得可怕!
徐乐池让人找来多种矿石,像炒菜一样,将其添加进铁水中炼制,每出现一个样品,都会做详细的记录。
就这样,一个月时间过去了。
工部外围的废铁早已堆积成山。
徐乐池双目通红,他懊恼的扯了扯头发,发现手中攥住一束发丝,拿起铜镜的时候,他愣了愣。
他变秃了,也变强了。
在日以继夜的加班研究中,一次巧合,他将铸铁与钨矿石合体,竟然意外的冶炼出钨钢?
钨钢,又名高速钢,这是一种绝佳的刀具钢材,以耐高温、硬度极强著称。
即便刀片旋转切割至火红,依旧强度不减。
在研究过程中,因为有些矿石的熔点极高,其他工匠不得不想方设法的改造锅炉,提高燃烧温度,调配风箱。
牵一发而动全身,一项科技研究,会带动其他科技的发展。
.......
很快,三个月过去了。
徐乐池暂时没有发现第二种合金,他只能放弃。
于是,他开始投身于另一项工程。
“先前陛下曾说过,掏空打孔不一定非要人力。”
“那,不用人工,该用什么呢?”
下雨了——
徐乐池和多名工匠抓耳挠腮的坐在屋檐下。
这个科研小组一共有二十人,都是大明全国159府中最出色的民间打铁匠,被朝廷高薪聘请的。
徐乐池并非一个人在战斗。
因为月俸给得出乎意料的高,因此这帮铁匠干得特别起劲,动力十足。
他们的工资,甚至能比肩朝廷二品官员。
如果放在过去,你跟我说,地位卑微的打铁匠能赚那么多钱?鬼才信。
突然,其中一名铁匠激动的指了指地面。
“徐侍郎,你看!”
“???”
徐乐池顺着对方所指望去,只见一滴滴雨水落入了小坑中。
“什么意思?”
“水,水滴石穿!”
其他工匠听闻后,当即眼神一亮。
对哦,可以利用水排,尝试驱动机械打孔。
水排,在建武七年(公元31年)由杜诗所创,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。
最初运用于炼钢鼓风器,利用水力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,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。
这是一项汉人的伟大发明,在机械工程史上,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因为最初的鼓风装备多为人力,后来发展成用马驴等牲畜。
徐乐池不顾大雨滂沱,直接跑出去。
“走,我们跟上!”
“徐侍郎,撑伞呀,小心风寒。”
在此之前,没有想到用水排,是因为两者根本不搭边。
现在有了思路,徐乐池赶紧寻找顺天府境内湍急的河流。
问题来了,他发现动力不够。
于是,又安排下属在工部搭建出人工河流。
其中一名擅长制作机械装置的工匠,绘制出图纸,三日后,一台崭新的铁制机械,出现在众人面前。
实验证明,水排确实可以应用于打孔,还能通过控制水流速度,来控制机械的快慢开停。
不过徐乐池又发现了新的问题,刀具的制作,应该用什么金属呢?
生铁太脆,熟铁难以定型。
没办法,他们只能将目光放在新式合金上,惊喜发现,居然是最匹配刀具的金属?
镗床的问世,让大明的工业进程,又迈了一大步。
最先解决的难题是,枪炮的制造。
在过去,枪管和炮管的内部膛线,都是人工刻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