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红是一部分,工分又是另外一部分。
桐子大队的工分一年比一年值钱,到今年,已经六分钱一个工分了,而当他们六分钱一个工分的时候,还多的是三分钱一个工分的大队。
如果这样都盖不起新房子,那只能说是他自己的原因了。
不过,还好,桐子大队没有这样的人,没有敢这样的人。
只要正常上工,就不可能出现那样的情况。
要偷懒,得先问问时不时会出现在郑红军后腰上的东西同不同意。
村里主要的大路小路都是水泥路,家家户户都是砖瓦房,这哪里是农村啊,居住条件比公社的大部分人家都要好了,公社还有很多人家是泥巴房呢。
条件很好的大队t,对教学尤其重视的太对,百分百录取率的做梦都不敢做的好事,串在一起,突出了一个重点---水泥厂。
因为太过不可思议的录取率,不止省报报道了这件事,首都那边,也有几家报纸发表了。
总之,这些报纸发出去后,出名的不止郑红玉这些考生,还有桐子大队的水泥厂。
全省范围爆火,其他地区小火的水泥厂,订单一下子激增。
幸好郑红玉和单天章早早做好大批知青回城的准备,临时工学徒工不少,现在直接转正一大半熟练工。
根本不需要过渡,水泥厂就有条不紊的继续运行着了。
订单是不少,但他们存库也多,最近几个月还能应付。
等后面热度降下去了,生产量和出货量又能平衡了。
办完宴席,知青们都在收拾东西,这次回家,他们是扬眉吐气,昂首挺胸的回去。
不过,也有例外,比如李梅梅,比如冯明杨雨欣几人,他们从考完第二天就正常上班了。
相比回家,他们更想多拿几个月工资,冯明和杨雨欣也不是不想回去,而是回去了,连下脚的地方都要靠挤,还不如继续上班,上到差不多开学呢。
至于李梅梅,她就是不想回去,回去看那些人烦人的脸干什么,当然是趁着没开学,多签几份单子,多拿点提成了,毕竟,后面四年,她要吃老本了,虽然,她的老本不少。
想到郑红玉帮她保存的存折的上面的数字,李梅梅就觉得不管遇到什么事,她都能挺过去,嘿嘿,钱是人的胆,这话真的非常有道理。
李梅梅已经决定了,到时候去报道,她身上只带两三百应急的钱就行,剩下的还让红玉帮她保存。
那是她的命根子啊,可不能让她弄丢了。
要是其他人听到,两三百只是应急的,估计得气死,一个工人,一年都攒不下来两三百好吧。
也是在桐子大队的知青们,这几年生活太好,哪怕是大队小学,今年老师补贴也涨到十五块钱了,他们手里就没缺过钱。
水泥厂工资高没工分,可以在大队买粮食,大队小学补贴少,但是有工分,不仅能换粮食,多余的工分还能换钱,所以算下来两边差不多。
这两年桐子大队养猪的数量又是年年递增,到后面已经发展成十天半个月就能杀一头猪,分一次肉。
鸡蛋呢,他们又是自己一个户口本,一个人就能养两只鸡,自留地也有。
所以,肉蛋菜粮,基本自给自足,关键伙食水平还不错,根本不需要再三五不时的出去吃。
工资就这样省下来了,多的,像李梅梅,除了郑红玉一家,别人根本不知道她存了多少了。
少的像姚钰铭,他手里也剩下差不多两百来块钱的。
不要觉得两百很少,省着用的话,在大学够用两年差不多了。
而且,两百只是姚钰铭,其他人再少的,也有三百多,因为除了补贴,工分换成的钱也不少,他们手里的存款少,是因为下乡时间段。
像第一批进水泥厂的那几个,存款基本都破四位数了。
四位数什么概念,一般的工人家庭,大部分都拿不出来这么多存款。
离别的时候总是多愁善感的,他们待了几年的地方,他们最迷茫,最不忿的时候,来到地方。
而现在回首再看,所有的辛苦彷佛无足轻重了,这里有着他们志同道合的朋友,热情善良的老乡,公正无私的大队干部,挥洒汗水的时光。
最后,他们要走了,他们带走的有时间沉淀下来的阅历,有大学的通知书,还有鼓鼓的钱包。
没有一个人后悔下乡,此时此刻。
他们非常庆幸,庆幸自己下乡了,庆幸自己来到桐子大队。
庆幸认识了这么多的人,庆幸经历了这么多,庆幸这里的人和事都是让他们向上的,庆幸他们没有一直怨天尤人,庆幸大队和大队长一家给了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。
其实也不算公平,因为要求的文化成绩,就是在偏向他们的。
总之,一群人怀着庆幸和感恩的心,泪眼婆娑的一一告别,他们回家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