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天章和他们大部分关系还可以,尽管对方来的时间不算长,另一个,那可是大队长家最宝贝的女儿,他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本地人说的关于大队长有多疼小女儿的事。
他们知青点的知青,好像,似乎,对决定着他们在这里怎么生活的大队长最喜欢的闺女做了不好的事,不管怎么说,他们都必须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,然后和罪魁后手割裂开。
只不过这几天都没有什么进展,他们大概能猜到是谁干的,也能猜到是哪件事,但是手里没有任何证据。
不过,他们似乎知道谁手里有证据,众人不经意的朝尾巴快要翘上天的李梅梅扫了一眼。
第二天一早单天章就骑着自行车把郑红玉送到厂子,然后赶回来参与分粮。
因为他下乡的时间实在是短,工分都没有多少呢,钱粮自然也分不到多少。
但是郑家的工分不算低,郑红玉的人头粮,田美凤不经常下地了,但豆腐坊那里可是满公分,郑先进不干重活了,不是年龄大了,也不是干不动了,而是郑红军他们不让的,但一天也能有六个工分。
刘英因为时不时的要回家做饭,一天也只是七八个工分,郑红军除了大队干部的补贴,工分自然也是满公分。
桐子大队从前年就不是男女的工分一个上限十公分,一个上限七公分的模式了。
而是多劳多得,每个人每天都有认领任务量,按照工分划分土地大小。
自此,大家干活的积极性提升了很多,一些身强力壮的男的能拿到十二,十三个工分,一些不服输的女性也能拿到十,十一个工分。
其他岗位,像是郑红军他们,田美凤他们,满公分都是统一一天十二个工分。
所以总体算下来,郑红玉他们家的工分不算少,而郑红军又要主持分粮,单天章自然要代表他们家去领钱粮。
多劳多得,大家干活混日子的肯定会少很多,产量自然也就跟着提上去。
稍微动一下脑子都能知道今年到手的肯定不会少,所以大家都很兴奋的三五个围一圈叽叽喳喳的。
“安静,安静,br/>
声音不大,但附近一下子就安静下来,因为大家都关注着大队干部那边的情况的。
“几年老天爷赏饭吃,当然,大家也都辛苦了,所幸辛亏没有白费,今年的收成,去掉交公粮的部分,平均每亩比去年多了足足三十斤的产量,再加上我们的豆腐坊,今年出货量还可以,总之,今年我们的工分又涨了。”郑红军高声道。
话落,人群一下子沸腾了,一个个喜笑颜开的,闹哄哄的闹了一会儿,人群渐渐安静下来,知道工分涨了,但是具体涨多少大队长还没有说呢。
“去年,整个县的所有的大队,有一个工分值两分的,有一个工分值两分五的,也有一个工分才一分八的,但我们桐子大队去年一个工分就能换三分钱了,今年更是再接再厉,一个工分足足值三分三!!”说到这个,郑红军是又激动又难受。
农村人日子苦啊,饶是他们大队的工分越来越值钱,但是去掉换粮食的部分,一大家子人一个月的剩余也不一定能有人家一个工人的工资高。
听到一个工分又涨了三厘,整个桐子大队从老到少,就没有一个不高兴的,对于后面的分粮分钱就更期待了。
“今年还是按照总工分来排的,要是没有问题,等一下签字的时候麻利点,不要耽误后面的人。”郑红军在大家安静下来后又补充道。
人群里有人应道:“知道了,每年都这样嘛,大队长你快点,我们都等不及了。”
“是呢,是呢,大队长快点,我们自己都算好了。”
郑红军板着脸扫了一圈,那些还试图再说两句的人顿时闭嘴了,一个个假装无事发生。
“好了,现在开始念,注意听......”
郑红玉他们家虽然说人均不低,但是因为人少,而且因为田美凤要养鸡,之前就分户了,所以总工分排下来两个户口都只能排在靠后一些的位置。
单天章等了很久才听到郑红军的名字,过了一会儿,又听到郑先进的名字。
现在有些大队是人六劳四,也有一些比较照顾老年人和小孩的大队是人七劳三,郑红玉他们大队就是人七劳三。
人头粮占七成,剩余三成才是工分粮。
像单天章他们几个来的时间短的知青,分不到多少粮食,但又不能让t他们下半年饿死,所以大队可以给他们借粮,后面再还,还是挺人性化的。
知青点所有人的户口都是分开的,虽然是集体户口,但是郑红军也给了他们单独的每人一页,不管是割资本/主义尾巴的养鸡养鸭自留地,还是供销社一部分按户口购买的限量的东西,知青们都是独立的。
所以杨欣几人无数次庆幸他们被分配到桐子大队,几个找关系分配到桐子大队的也在庆幸,幸好他们提前下功夫了。
要知道其他大队的知青,不管是户口还是自留地,都是一起的,只有一个。
一整个知青点,他们只能养两只鸡,自留地按户也只有两分地,工分更是没有桐子大队的值钱,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巴。
这次,杨欣除了分到六十斤细粮,带壳的稻谷,五百五十斤粗粮,带玉米芯的玉米棒子,还分到六十块钱。
不要看六十块钱少,但这只是半年的,这边不仅有秋收,还有夏收,只不过正常情况夏收的产量比不上秋收。
六十块钱的购买力也不少,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粮食呢。
他们知青点也会互通有无的,前两天就有几个大队分粮了,那些知青一个人才总共分到四百多斤粮食,也都是没经过处理的那种,钱也不多,二十多是常态。
杨欣一个人能分那么多粮食,钱也不算少,和她自己的努力分不开。
知青干活肯定没有本地人利索,毕竟从小不接触,但是杨欣能忍,能坚持,能学,她基本每天都能有九个工分。
其他大队女生的满公分可是有上限的,七个工分。
冯明毕竟是男生,力气大点,工分也比杨欣的高点,但也没有高多少,他差不多是分到八十块钱。
他们两人是知青点男女知青里面钱粮分到最多的两人,其他知青都没有他们的高。
但是其他几个知青也很满足了,他们是看到冯明和杨欣是怎么拼命干活的,他们自认做不到。
和其他大队的知青比起来,他们已经好多了,粮食多了,不用担心挨饿,钱也多一些,平时还能去打打牙祭,他们真的满足了。
知青点的知青都那么多,从小就干习惯农活的村民们肯定更多,总之,这次分粮,整个桐子大队就没有一个不高兴的。
就算是劳动力不太行的一些家庭,但因为人头粮占比高,所以他们也是不担心的。
分粮之后就是杀猪,每年杀猪都是大队的非常重大的活动。
说到杀猪,这又是一个桐子大队把其他大队远远甩开的地方。
现在养猪都是有任务的,每年是必须上交任务猪的,而且还是两头。
不对,应该说是要上交一半,如果养了四头,那就是要上交两头,如果养了六头,就要上交三头。
只不过是超过两头的那部分收购站会出钱买下来,并伴随一部分肉票。
其他大队粮食都不够自己吃,人手也不够,大部分都是养四头,上交两头,大队自己留两头。
但因为郑红军搞了一个豆腐坊,每天都要做豆腐,也就每天都有豆腐渣。
豆腐渣再加上小孩们打的猪草,四头猪肯定消化不了,既然吃不完,那还犹豫什么呢,郑红军又申请了四头。
所以桐子大队一共有八头猪,还是分两批的,这样正好错峰养,不至于到后期全是大猪,豆腐渣供不上。
而且分批养还可以年中杀一批,年终再杀一批,不至于辛辛苦苦一整年,要年末才能尝点肉味。
他们今年的任务猪已经在上半年的时候交了,下半年这两头虽然也得上交,但是有钱有票拿。
桐子大队的工分为什么值钱,产量为什么一涨再涨?
当然是内循环啊,因为豆腐坊,需要原材料,就是黄豆,但是大队的土地是需要种粮食的,饱腹的那种,黄豆属于经济作物。
现有的土地不能种,郑红军只能组织人开荒,一开始开了差不多三十亩的荒地,而开荒的地前三年是不需要交公粮的。
郑红军去了公社一趟,三年不交公粮延长成五年不需要交公粮,后面又陆陆续续增加了二十亩荒地。
差不多五十亩荒地全拿来种黄豆,黄豆变成豆腐价格肯定不一样。
豆腐渣可以养猪,而猪的粪便又可以使粮食增产,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内循环,步步相扣,粮食多了,有钱了,有肉了。
而且更别说桐子大队是附近唯一一个有拖拉机的大队,每年农忙忙完,大队的拖拉机还可以出去挣钱。
要不是郑红军他们还想再买一辆拖拉机,每年都从豆腐坊收益扣出一部分,那他们的工分肯定更值钱。
不过,明年再攒攒,拖拉机的钱就够了,到时候他们的大队就有两辆拖拉机了。
到时候可以开更多的荒地,现在那五十亩的黄豆已经供应不上豆腐坊的黄豆用量了,现在都是靠收各家自留地种的黄豆才能勉强够。
郑红玉下班回来看到的就是一院子的粮食。
在分粮前大队虽然已经组织人晒过粮食了,但是肯定不会面面俱到,所有粮食都能晒到可以直接放进仓库的程度。
也为了以防万一,所以家家户户分粮后都还是会自己再晒两三天,确保不会发霉长虫。
郑红玉回来的时候粮食还没来得及收起来呢,不过,院子里的也不是全部的粮食,放不下。
大队平时晒粮食的地方现在都成了家家户户晒自家粮食的地方,田美凤也早早占了一块平地,院子里面郑红玉看到的都是一些零头。
单天章把自行车放好,熟门熟路的拿好工具:“我去帮奶奶他们收粮食,你先休息一下,今天我们晚点开饭,要是饿了你自己吃点零食垫一垫。”
郑红玉:......不至于不至于
她脸皮再厚也做不到全家都还在忙的时候光顾自己的肚子,再说了,她也不是很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