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话还没有说完,郭鹏撇嘴,“哥们儿,集市有啥稀罕的,即t便是一个大队能有个集市,也不是多稀罕的吧?”
马红梅插话道,“是,不稀罕,可我舅妈就姓文,家里是几十年前从西泉生产大队出来的。
出来的那辈人虽然不在了,可我舅妈的爸爸可是回过西泉生产大队的,那时候还是五六年,还是村。
西泉生产大队有一条长街,足足有四公里。两侧住的全是社员,当然也不只是这点人,还有人住在什么后山的山坳中,那大队,除了没有乡公社,没有初中高中,基本的粮店,邮电等分站都有。
那里的集市是全省做热闹的集市,也是我们省牲畜牛羊马的最大交易市场。
那里的人,条件还是不错的,不说别的,就说有小学,供销社等,就方便了许多。”
向微蓝自然知道,她没有说话,静静的听着。
她更知道,西泉生产大队对他们这些知青来说还是很人性化的:不用一定要上工,你可以天天玩,但没有人头粮,也没有工分粮,到了分粮食的时候,你可以花钱买工分,有了工分就可以分人头粮与工分粮。
大队建设的有新的知青院,也不拥挤,有单人居住的套房(需要花钱租,一间卧室,一间厨房+客厅),也有双人住的套房,与单人套房配置一样,只是房间大一点。
套房都是需要花钱租的,里面基础的家具都有,灶也有。
也有四人居住的单间,房间里除了床,就只有四口木箱,自己备锁,给知青们自己装重要的物品。
有大厨房,也有公共的旱厕。
但她不知道,如今还有更好的分开的公共的男女厕所,是文川教的泥瓦匠做的化粪池,只是一个月要出一次大粪。
但可以享受到跟城里一样干净的私家厕所。
虽然没有自来水可以冲,但边上都有水泥池子可以装水,自己手动舀水冲。
也有洗澡间,好在这里的冬天虽湿冷,但温度真没有东北低,在洗澡间准备的有一个火塘,可以在洗澡前在火塘里面烧火,把温度升上来,然后再洗澡,一点也不冷,毕竟洗澡间不大,室内的温度很容易升起来。
拖拉机带着十个知青与他们的行李来到百货大楼,文父看着他们进出,仔细交代了他们,下午四点钟在百货大楼前面集合,可不能忘记了。
十个知青一个个表面上看起来很是乖巧。
“好。”
家里,潘桂英中午不回家吃饭,文川在家里做饭,文父回来后就看到了小侄子文临,“你是打算跟我回去还是专门过来吃饭的?”
文临撇撇嘴,“四伯,我专门来吃饭的,是川哥给我打的电话,我大哥家里天天吃素,我实在是过不下去了。”
可怜巴巴的求同情,文父没好气的轻拍他一巴掌,“还想天天吃肉,你做梦呢。”
嘟着嘴的文临,一点也不觉得做梦,伸手指着厨房里的文川,“哪里是做梦了,全怪川哥,我说不去我大哥家里住,他硬是嫌弃我,把我赶去了大哥家里,说我进城都多少天了,都不知道过去报道。
我哪里没有去报道,我明明有带着小敏敏与小石头去我大哥,大姐二姐家里溜达过,怎么就没有去报道。
今天也就是你来了,他才大发慈悲的给我大哥单位去电话,让我过来住。你说说川哥,他是不是嫌弃我了。
我在家里天天兢兢业业的给他带小敏敏与小石头,他还嫌弃我,什么人啊?”
厨房里的文川都被小堂弟的不要脸给气笑了。
拿着锅铲就走了出来,“你个臭小子,还告我的黑状,让你去你大哥家里住一个星期怎么了?还委屈你了,白眼狼。”
可文临一点也不生气,乐呵呵的转身依然抱住四伯的胳膊,“四伯,你看看川哥,又骂我。”
文父懒的管,甩手离开,去逗孙子孙女去了。
下午,文父带着儿子做好的饭菜用饭盒装好的,带回家,今晚,自己随便热热就能吃。
带着十位知青来到知青院,文父给所有人简单的介绍了一番知青院,偌大的知青院,总算是有了一些人气。
“知青办给你们准备的安家费,你们是不是都没有领齐?”
“是。”
十个知青异口同声。
之前他们还一直担心那没有领齐的所谓的粮食钱,会不会到了地方后给她们分粮食,可支书的话一出来,他们觉得应该不会贪他们的粮食。
“我们南江,地处南方,与几位北方的知青不一样,全是吃的粮食,即便也种一些小麦,那也只是平时偶尔包包子馒头馄饨的时候用到。
吃的粮食还是大米饭,我们这里粮食还算宽裕,所以我们统一了一下,那笔费用就不给你们了,直接给你们同等价值的粮食。
有了这一笔粮食,你们今年内,只要不大吃大喝,都不用担心挨饿。
现在是八月,我们的晚稻已经插下去了,后面还有在水田里面拔野草,人工抓虫,以及一些地里的活,与收割晚稻。
只要你们努力认真干,还是能等到不少工分的,我们大队的工分比周围的大队的工分都值钱,不用担心以后挨饿。
当然如果你们谁身体不好,不能长期从事体力劳动,还有人也不愿意受累,也可以不干活.....”
说了他们自己上工也能养活自己,不上工只要有钱,也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歇着,只是到了双抢与收割晚稻后两次分粮食时,需要花钱买工分,但也不是无休止的不封顶的买工分。
一个人最多能买全年的满工分,买了工分就用工分分粮食。
在场条件好的知青心中窃喜,条件不好的,也觉得这样挺人性化的。
带着十人交接完所有的属于他们个人的粮食后,文父才带着后面赶到的会计:郭长友,离开。
有几人选择了租单人套间与双人套间。
也有人居住在不要租金的四人单间中,虽然是四人间,但也比那种大通铺好多了。
所有人开始收拾行李,向微蓝也租的是单人套间,就几个小时的时间,她已经在市里赚了一波钱,胆子还是蛮大的。
所有人都在收拾自己的行李,还有室内再次搞卫生,虽然是干净的,但还有自己再次弄了弄卫生,院子里有口水井。
挑水也不麻烦。
简单了收拾了一番,马红梅拉着同学魏亮还有向微蓝几人出去街上逛逛,“支书不是说了吗,街上住的有木匠,还有泥瓦匠,以及供销社,邮电分所等,我们去熟悉熟悉,还可以认认木匠,供销社的门。
以后添置家具,买东西也方便。”
“那成,走吧。”魏亮大大咧咧的,几人朝着外面走,走了一百多米,就到街上。
也不知道方向,就前前后后的来回逛,粮站就在知青院前面,也正好是分叉口的正街上,很好认。
里面还有打米机,也有磨粉机,榨油的,能给老百姓打米,磨麦粉。
能自己发电,但只有动用机械的时候,才发电,平常是不发电的。
所有也只是每周在固定的两天,承接打米磨粉榨油的任务,周围附近的村落的居民就会挑着稻谷,小麦过来。
生意很稳定,一直很不错。
供销社也不小,足足有五间门面组成,进深也够深,后面还有住人与办公的大院子,还有大仓库。
比粮站的规模不会小。
就一条直直的街道,有几条大小不一的岔路通往后面的西泉山山群,与水田。
靠近西泉山山群的外围,有湖泊,有水田,有旱地,有山坳等。
向微蓝走在宽敞的青石板路的大街上,感叹着这个村子在过往岁月中的富裕。
就这么一个村,居然能用青石板铺就一条二十米宽的大街。
别看在后世的城里,二十米宽的街道不算啥,但要知道这条街道起源于上一个封建王朝时期,整条街道四公里,全部铺的厚实的结实的青石板。
年长月久的使用中,有些从中间裂开了,但也没有碎成末,依然还是可以继续使用。
两边的街道,除了街尾的后接续盖的几户人家是土坯砖瓦房,其余的全是清一色的青砖瓦房。
依山傍水。
粮站与供销社,可是从民居改建而成,加宽加深了。
后院变得更长了更大了,民居前面都没有铺面,但都有大大的前院,如果要做生意的话,自然是可以在前院加盖门面的。
粮店,供销社,邮电分所,医院分院,畜牧站分站等,全是加盖的前面的店铺,又加盖了后院。
老百姓们家里的门面,也都拆了,据说是成立公社后拆的。
赶集的要摆摊的,可以在别人家前院外t面两侧摆摊。
也不影响人家进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