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相乞骸骨归乡,辞表再三,月前已终获允,连带四个儿子及其亲族,外放的外放、辞官的辞官;唯有四郎元羲,暂还领着著作佐郎的差遣,想必在这位子上也留不了多久。
回京三月,从夏至秋,元羲绝少与她会面。除了初归巧遇的那一回,他也只上门过一次,说不过几句平常寒暄,便匆匆离去了,似乎不愿与她接近一般。
倒是元羲的母亲刘氏,亲自递过一回拜帖,亲亲热热地登门,与她好一番阔谈,话里话外透着撮合小儿女的意思,磨了半日,才恋恋地去了;此后却也不再来。任从前两家怎样亲近走动,如今却成了洛京里两户最生疏隔阂的人家。
他做了这样惊涛骇浪的事,分明有拥立之功,却又宁肯寂寂埋没,若非祝兰提起,连她也不知晓。
祝兰走了。徒留应怜一个,在新的、旧的、识得的、不识得的人与物之间,百般的滋味,化作一根根细密的针,扎得心口木木的疼痛。
父母兄长皆已去,她成了顶门立户的那一个,女使奴仆见了便来行礼,问茶水问饮食、问采买问修葺;又有许多生的熟的脸孔,都向她摆出一样的笑,既亲热、又怜悯。他们拉着她,说各式各样的话,问遭遇的、感圣恩的,又有保媒拉纤的,那架势非从她嘴里得出个准信不可。
应怜忽心中十分厌倦,不愿再见人迎着笑来问东问西,几步顺着连廊,向着人少的去处躲避。宅院半新不旧,在密布的黯淡浓云之下,也与她一般,倦怠无力。
走不知多少步,却来到了一座假山石畔。那等身高的嶙峋山石,中有孔窍、玲珑多姿,十分地眼熟。她想起来,那正是从前在应栖院儿里的那座。
假山中有洞,能容二三个孩童挤在一处。她年幼时,常与应栖、定娘与元羲在此玩耍,若是捉迷藏,里头准保躲着一两个,一捉一个准。
应怜自己也喜爱这石洞,如今稍弯着腰,像会一个旧友似的,反倒新奇地蜷身钻了进去。曾觉十分幽奇宽敞的地面,如今直起身是不行了,她蹲坐下来,才有了七八分安稳,四面见不是石就是暗沉的云天,反倒慢慢地松了一口气。
她仍能在这处,躲一躲世人的眼光,连心事也不用想,只是发怔。
又不知多久,头顶上响起了空荡荡的啪嗒声,有几瓣水珠溅上面颊。应怜伸手一抚,外头听来,才晓得是落雨了。
秋雨卷尽夏燥,细细密密。石壁上洇出水迹,一会儿却干了,里头仍是安安稳稳的。应怜想了一回宗契,猜他如今正做什么;又想提笔给他写信,只是书信不能通,写得了,也只能压在匣子里,积得多了,成了满满一匣的絮叨。
她茫茫地地窝在假山里。外头昏暗,更不知时辰,直到蜷得累了,才后知后觉,石窍虽多,雨水渗来的却少,稀罕之下,提裙裾出了假山,却蓦地入了一青绢的伞下,便是一愣。
有人撑着伞,替她与假山遮雨,一般竹青的衣衫沾湿在空蒙的细雨里,愈发轩朗滴翠,真如一株修挺的青竹。
“你何时……”她心绪如潮涨落,望着半边肩头有些湿意的元羲,话不知从何而起,“……你怎不出声?我竟不知你来了。你今日如何来了?”
“是你想得出神。”元羲道,“偶然路过,便想来瞧一瞧,因此未及投帖,你莫要责怪。”
应怜横了他一眼,“你来何须什么拜帖?是你自己生分,我回洛京三月,通共见了你三面。”
外头细雨绵绵。二人在一张伞下,慢慢地往回走。元羲温温郎朗地与她辩解,嗓音已有了青年人的低沉,道近来家事繁杂,为父亲辞官之故,与人总该避嫌。
“方才我听老仆道,宫中有人来?”末了,他随口问。
应怜笑了一声,“若她不来,你想必仍不会偶然路过吧?你何时这样多心,怕她与我说什么呢?”
元羲面上瞧不出忐忑,只是顿了顿,才道:“无论她讲什么,惜奴,你信我。”
一路行至附近一座翘檐的小亭里,应怜捡了一张倚栏的长凳,与他同坐下。二人并肩瞧亭外蒙蒙的湖面上雨丝风片。
她问了他家中近况,又安慰了一些闲云野鹤尽逍遥之语;他也一一作答了,又替母亲的唐突登门致歉,道那是家大人一厢情愿,非他本意。
那假山石嶙峋孤独立于池畔,早已不见了从前猫着腰捉迷藏的玩伴。物是人非,掩人心事,不过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