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5章棉花商路
说要离家出走的确夸张了些,但金城公主的日子的确不好过。
她并不是尺带珠丹唯一的妃子,吐蕃赞普的后宫都是政治联姻,除金城公主外还有来自突厥的公主、南绍的公主,以及吐蕃内部四大外戚之首的纳囊氏。
其中纳囊氏是最有权势的,纳囊一族长期与王室联姻,在吐蕃内部拥有巨大的影响力。纳囊氏作为吐蕃出身的妃子,无论财力还是地位,都要压其他三个外来妃一头,平时在吐蕃王宫也是颐指气使,盛气凌人。
金城公主也是皇皇室出身,从小在宫中长大,时间久了自然心里不舒服。
而且近些年大唐与吐蕃的关系每况愈下,早不如之前平静。
开元二年的十月,姚崇给李隆基上了一篇折子,说神龙会盟达成的协议乃是划河为界,不承认吐蕃对九曲之地有管辖权,并且提议重新整合陇右的管理机构。
大唐和吐蕃都在西域有切实利益,九曲之地是金城公主出嫁时,吐蕃贿赂杨矩获得的土地,在此后数年间纷争不断。现在姚崇只字不提李旦而提中宗李显,便是要拿回九曲,平息吐蕃的对陇右道连年不断的侵蚀。
李隆基准了,并在两个月后任命郭知运为陇右节度大使,重新调配陇右地区的布防。
一年后,御史张孝嵩苏率军连克百城,击溃吐蕃与大食联军,收复拔汗那,威震西域。
开元四年二月,吐蕃围松州,松州都督孙仁献夜袭蕃营,以刀斩马腿,吐蕃军大溃。
接连几次战败,吐蕃的贵族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声音,但总体来说还是想要跟大唐讲和。
这个时候就需要金城公主出面。
你看打仗的时候没人提公主和亲的事儿,仗打完了公主就得出来送台阶,而且还要代表吐蕃的利益跟故国套交情,这对金城公主来说,可不是件轻省的差事。
金城公主压力很大,主要她在吐蕃过得不算好,大妃芒末杰息登十分强势,南诏妃姜末赤尊娇媚可人,身为大唐公主的金城在吐蕃王宫不但没享受到什么威仪,还处处被二人压制。
因着大唐这阵子凌厉的西域攻势,吐蕃权贵虽然有意求和,但又不想在土地和财物上的损失,所以一直在给她施加压力。
金城公主很不快活,她一个出了嫁的宗室女能做什么?她这个公主是李显封的,与李旦这一支关系一般,现在都轮到李旦的儿子当皇帝了,情分还能剩下多少?她可不觉得自己能比九曲之地的分量重。
何况九曲之地本就牵涉到她和亲的事,大唐也好吐蕃也好,说到底都在她的婚事上各有盘算,她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合适。
想来想去,侄子总比哥哥好说话。
更何况她出嫁前跟李琮的母妃刘氏还是打过几次交道的,借着这层关系,她想从大侄子这里探探朝廷的口风。
李琮收到信,通读了一遍,马上明白了金城公主的为难之处。
吐蕃想要求和,但不想让渡任何利益,只靠一个公主来说小话怎么可能!?按照薛先生的话说,这就不是谈感情的时候啊。
而且以安西军目前的实力,河西九曲肯定是要拿回来的,这事儿估计没什么商量的余地。
在西域这个地界,从来都是谁拳头大谁有理。吐蕃强的时候吐蕃可以侵占陇右的土地,大唐强的时候大唐也可以扩张至高原,一切都是实力在说话。安西军现在有了神臂营和飞天兵,又挥师千里收复拔汗那,此刻正是气势如虹的时候。让他们拱手让出九曲之地,就算金城公主说出花来,安西军从上到下的军将也不可能听从。
没别的,这事儿跟他们没关系,军功和开疆拓土才是最重要的。
至于李琮,李琮也不可能同意。
金城在信中吐露希望双方签署新的誓约,这不是金城个人的意思,这是吐蕃摄政的王太后及贵族们的意思。在之前的盟约里,关于九曲之地并没有明确的赠予条款,吐蕃虽然实际占领了九曲,但却没有得到大唐皇帝的确认。
而在大唐看来,吐蕃占据九曲之后多次派兵进攻陇右,是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之行,根本毫无信义,因此绝不能把九曲让出去。
李琮还能怎么说?他既同情这位堂姑的处境,又对此无能为力。
他不能代表大唐签订盟约,也不可能放弃九曲的土地,所以他只能字斟句酌,既不透露大唐接下来军事部署,也要想办法安慰金城公主的情绪,真可谓绞尽脑汁,用上了毕生的情商。
想来想去,他只能建议堂姑给自己找点事做。
金城在吐蕃虽然不是大妃,但她该有的公主待遇还是一点不少的,甚至比长安城里的公主还要丰厚。
手握这么多的嫁妆,再加上最近安西军连战连胜的底气,李琮觉得堂姑完全可以好好经营,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。
于是他在信里写了羊毛纺织的事儿。
“以羊毛为料,辅以精梳,得线柔韧煊软,耐寒抗风……”
写了一大堆,越看越像卖羊毛线的话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