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里将罗重掌百里氏的消息一传出去,京城局势随之巨变。
不仅之前那些极力鼓吹发兵踏平河州的声音小了很多,“为了陛下着想”、“贸然发兵会害了陛下”、“我们应该从长计议”之类的言论也愈演愈烈。
演变到最后,凭太后与崔元书已然压制不住渐渐抬头的旧党势力,加之江州灾情严重,朝廷上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。
“什么?!请福王入朝,亏你们也说的出!”
提议的谏官赶紧跪下,“太后息怒,如今局势混乱,边关不日就会收到消息,万一那些蛮人知道陛下身陷险境、江州大乱,后果怕是会不堪设想。”
“放肆!你竟敢诅咒陛下。”
“臣不敢”谏官再度俯首请罪。
可不料又有大臣站了出来,“太后,唐大人言之有理。”
“陛下久不在国,薛封识又一意孤行,如此危局,若无皇室宗亲坐镇,于国于民将大大不利!”
钱立适时开口,“张御史此言差矣,福王不过十五岁,又从未在军中朝中历练过,入朝能做什么?”
“正因如此,福王才最合适!”
“正是!”
“正是个屁!我看尔等就是想利用福王掌控朝局,行不臣之事!”
“钱立!你血口喷人!”
“我血口喷人?!你们是什么心思,你们自己清楚!”
“什么什么心思!你这老狗,给老夫把话说清楚!”
“老匹夫!你...”
“够了!”看群臣越吵越凶,太后直接拍案而起。
“本宫是让你们解决问题,不是让你们来吵架的。”
“太后息怒。”
“息怒?你们眼里,还有哀家吗?!”
“太后威仪万千,臣等拜服。”
“既是如此,又何需福王入朝?!”
“难道你们觉得,陛下回不来了?还是认为本宫不配坐在这里,这江山得让你们来坐!张御史?”
张御史惊得猛然跪下,“太后恕罪,微臣绝无此意!”
“呵”太后怒极反笑,目光扫过方才附议的几个大臣,“你们呢?”
“太后恕罪!”
“崔尚书,你有什么主意?”
被点到名的崔尚书一怔,颇为惭愧地低下头,“微臣无能。”
“钱尚书?”
兵部尚书钱立当场语塞,“臣......”
“诸位大人还真是国之栋梁啊”阴阳怪气的嘲讽让不少臣子都面露愧色。
“刚才不是个个能说会道,怎么现在又哑巴了?”
踌躇再三,还是没人站出来。
见他们硬着头皮也要装糊涂,太后忽然就平静了下来,“罢了,既然你们都没办法,哀家倒是有个主意。”
崔元书当即接道,“还请太后赐教。”
“陛下领军出征,不可能凭空消失。”
“如今整个河州都遍寻不得,无非两种可能。”
“一是王贼确有什么通天彻地的本领,能将整支龙甲军都处理得干干净净。”
“二是陛下不想让我们这么快找到他。”
若有所指地看了张御史一眼,太后脸上显出些许无奈,“若是后者,我们只需安定局势,静待陛下归来即可。”
“若是前者...咚!”话未说完,崔元书一个响头磕地上。
抬起头时脸都白了,“太后三思!”
他没想到如此忌讳的事,太后居然就这么直白的在朝堂上说出来了。
“太后......”紧接着,又有几武将慌里慌张地跪了下来。
“怕什么”太后虽久不理朝政,可她真要出面,也是行事果断,且从不忌讳一些没用的东西。
刚才驳斥张御史,不是因为她不同意福王入朝,而是因为他的提议实在太蠢了些,被人当枪使了都不知道。
“既然诸位都是这个想法,说一说又有何妨?”
“这......”不少大臣开始交头接耳。